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呈稳定或上升趋势。在我国目前占性病病例总数第一位,好发于青壮年,男女均可发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间接接触被患者接触和使用污染的物品如床单、浴巾、坐便器等,也可被传染。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40%~50%)和解脲支原体(20%~30%)两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另外也发现其他一些微生物如:阴道毛滴虫、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
眼衣原体为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有15个血清型,其中D~K 8个血清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衣原体通过微小损伤进入机体,原体吸附于易感的柱状黏膜上皮细胞,细胞围绕原体内陷形成空泡,称吞噬体。将衣原体接种于尿道内5~14天后,黏膜表面分叶核白细胞增多,形成分泌物,黏膜上可见沙眼样小结节,黏膜下只有淋巴细胞浸润,长期慢性的感染及再感染可导致纤维化。衣原体感染后,IgG、IgM及IgA抗体增高。细胞免疫可引起组织增生。
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从人类泌尿生殖道检出的支原体有7种之多,其中解脲支原钵与本病有密切关系。解脲支原体常寄生在人体的泌尿道和呼吸道上皮内,具有将尿素分解成氨的特性,因此得名。解脲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尿道炎。支原体一般以其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副体(主要是唾液酸)而黏附于细胞上,一般为细胞表面感染,大多不侵入血液。其致病性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①从细胞膜获得脂质与胆固醇作养料;②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尿素酶水解尿素放出大量氨,对细胞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