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市召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会。会议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该市共建立了53个区域医联体,基本覆盖了北京市的服务人群,初步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
据了解,医联体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开展双向转诊、上级医疗机构定期派出医师到基层出诊查房带教、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及免费进修、基层预约大医院医师号源、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建设、推进检查结果互认等,并突出了4类慢病管理内容、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考核绩效等工作。
在医联体管理结构上,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该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与上级区属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实现了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和公共卫生一体化的紧密联合;医院和社区中心同一法人,中心医师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实现了人才与资源的共享;上级主管区属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负责全科医学研究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对接和统筹,诊疗和操作的统一,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区属医院调配医师到社区出诊、开展带教,并参与全科团队工作和签约患者会诊;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资源共享、统筹管理。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构建以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前3季度,16个区共53个医联体内上转患者共222436人次,是2015年的2.57倍,医联体内下转患者40352人次;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1776人,派出医师38846人次;全市建立3587个社区家庭医师服务团队,累计签约359.1万户、727.2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33.5%,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为75%。